為什麼要學黑白攝影 - 讀蔣戴榮文章之心得

(我自己寫的這片文章後來發現太多反向思考,很不專業,待讀完老師部分論述再來重寫....)
蔣老師藉"產生照片的效益"來分析的確黑白攝影對於那些還想拍底片的攝影玩家而言是一個很經濟實惠的選擇。但是在闡述"黑白攝影是否為攝影的基礎"所採用的利基點很不自然。黑白攝影可以當作攝影基礎的主因為黑白攝影是攝影發展史的開端,許多屬性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建立,並非在彩色攝影上學不到這些屬性。其中有兩個重點值得提出來,一個是老師說的影像Quality定義的很客觀,另外一個是導演與影評人之間對立,這兩個重點是網路上攝影作品每天都在討論與進行的演變的課題。這兩者共同點就是"外在世界"如何對應到"內在形象",網路上每天都會有人因為看到別人的好照片而跟隨類似的拍攝,也常常有人需要別人的"毒舌"來提升自己作品的不足,在批評別人照片的同時心中的尺度與美感似乎常常自相矛盾,作者故意過曝,評者說因該降EV等,無法用欣賞的角度讓"內在形象"一至,導致產生了一個"集體好照片意識",分眾下的結果往往"漂亮的照片"被稱為好照片,我想蔣老師可能屬於此類好照片意識,因為此類照片富含美感,與攝影初衷:"隱惡揚善"有異取同工之妙。

後老師又討論到傳統攝影與數位攝影的一些議題,但我認為舉的例子還不夠廣泛。職業攝影使用數位攝影的主因是"產物非常經濟實惠",有相當大的機會可以獲得清楚的影像是一種技術的進步。老師又提到昂貴稀有的zone system照片是因為"遠離群眾意識"的作祟,還是"追求物品價值"的更深一層,只有當事人才知道。另外星曝的問題早在五年前canon 20D搭配散熱片已經解決這個問題,噪點產生的機會非常渺茫。又老師提到"容易竄改"四字我個人認為這有趣的話題留待下節討論。第五點"降低拍照伴隨而來的樂趣"這在目前網路上最常用的替換字眼是"爽度",用什麼機器拍照都很爽,老師用的是台灣少有的幾台大片幅機器,當然是台灣少有的爽度,第六點看不懂老師想要表達什麼,最後老師提到"美學訓練",這是目前網路上氾濫分享糖水片所最需要重視的課題,所有的照片都很美,但卻毫無意義,培養美巡學訓練之餘怎樣讓畫面更有意義才是重點。

論"容易竄改"這個觀點,紀實攝影在過去是現實世界被一個框框的分布給擷取了下來,線條的掌握,顆粒的大小,曝光的調整等,都是經過攝影師人工操作,再加上底片是黑白的,除非人演全色盲否則過去所謂的紀實攝影其實已經被加工過非常多個步驟才會產出照片,然而老師提到的數位攝影比較容易竄改不適合紀實攝影的觀點我認為,只要有辦法還原現場氛圍的機器就是紀實攝影的好機器,這與數位或是底片攝影無關。

最後結論老師也承認自己是不斷追求器材無法在攝影上有一定的突破,所以我才願意讀老師的文章,因為他在某些觀念上是很清楚自己的不足與別人的長處,我希望藉由老師的知識可以開拓一個新的攝影領域,是生命的,客觀的,沒有器材的,也希望看我文章的人可以多下意見與我討論,我相信攝影可以不會自相矛盾或是有機會在台灣成為一門更有系統的學門。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