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學黑白攝影 - 讀蔣戴榮文章之心得

(我自己寫的這片文章後來發現太多反向思考,很不專業,待讀完老師部分論述再來重寫....)
蔣老師藉"產生照片的效益"來分析的確黑白攝影對於那些還想拍底片的攝影玩家而言是一個很經濟實惠的選擇。但是在闡述"黑白攝影是否為攝影的基礎"所採用的利基點很不自然。黑白攝影可以當作攝影基礎的主因為黑白攝影是攝影發展史的開端,許多屬性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建立,並非在彩色攝影上學不到這些屬性。其中有兩個重點值得提出來,一個是老師說的影像Quality定義的很客觀,另外一個是導演與影評人之間對立,這兩個重點是網路上攝影作品每天都在討論與進行的演變的課題。這兩者共同點就是"外在世界"如何對應到"內在形象",網路上每天都會有人因為看到別人的好照片而跟隨類似的拍攝,也常常有人需要別人的"毒舌"來提升自己作品的不足,在批評別人照片的同時心中的尺度與美感似乎常常自相矛盾,作者故意過曝,評者說因該降EV等,無法用欣賞的角度讓"內在形象"一至,導致產生了一個"集體好照片意識",分眾下的結果往往"漂亮的照片"被稱為好照片,我想蔣老師可能屬於此類好照片意識,因為此類照片富含美感,與攝影初衷:"隱惡揚善"有異取同工之妙。

後老師又討論到傳統攝影與數位攝影的一些議題,但我認為舉的例子還不夠廣泛。職業攝影使用數位攝影的主因是"產物非常經濟實惠",有相當大的機會可以獲得清楚的影像是一種技術的進步。老師又提到昂貴稀有的zone system照片是因為"遠離群眾意識"的作祟,還是"追求物品價值"的更深一層,只有當事人才知道。另外星曝的問題早在五年前canon 20D搭配散熱片已經解決這個問題,噪點產生的機會非常渺茫。又老師提到"容易竄改"四字我個人認為這有趣的話題留待下節討論。第五點"降低拍照伴隨而來的樂趣"這在目前網路上最常用的替換字眼是"爽度",用什麼機器拍照都很爽,老師用的是台灣少有的幾台大片幅機器,當然是台灣少有的爽度,第六點看不懂老師想要表達什麼,最後老師提到"美學訓練",這是目前網路上氾濫分享糖水片所最需要重視的課題,所有的照片都很美,但卻毫無意義,培養美巡學訓練之餘怎樣讓畫面更有意義才是重點。

論"容易竄改"這個觀點,紀實攝影在過去是現實世界被一個框框的分布給擷取了下來,線條的掌握,顆粒的大小,曝光的調整等,都是經過攝影師人工操作,再加上底片是黑白的,除非人演全色盲否則過去所謂的紀實攝影其實已經被加工過非常多個步驟才會產出照片,然而老師提到的數位攝影比較容易竄改不適合紀實攝影的觀點我認為,只要有辦法還原現場氛圍的機器就是紀實攝影的好機器,這與數位或是底片攝影無關。

最後結論老師也承認自己是不斷追求器材無法在攝影上有一定的突破,所以我才願意讀老師的文章,因為他在某些觀念上是很清楚自己的不足與別人的長處,我希望藉由老師的知識可以開拓一個新的攝影領域,是生命的,客觀的,沒有器材的,也希望看我文章的人可以多下意見與我討論,我相信攝影可以不會自相矛盾或是有機會在台灣成為一門更有系統的學門。

攝影工具不重要?!



在Mobile01上永遠會有"新手",突然來問發出一個這樣的主題說明腦袋重要還是機器重要,這就好像走到 Ferrari展示中心去跟銷售員討論要怎樣開車才能像Schumacher一樣......

我的攝影求知之旅大多集中於收集網路上中文攝影資料,閱讀攝影札記類書籍有時候會翻翻所謂攝影聖經類的書,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會很衝動的到處去拍照,不管颳風下雨或是半夜三更,但我也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到了現場產能不足,沒有靈感.......

過去的我仰賴超廣角,高倍望遠鏡頭,大光圈,高解析度來維持照片的新鮮感,現在我仰賴Photoshop,色階曲線,顆粒雜訊,修圖後制來產生照片的新鮮感,一則玩設備另則瘋狂後制,但同樣的目的是透過照片改變我對世界的觀感,同時也建造炫麗的畫面提供非攝影主流的觀眾欣賞,我試著表達我自己的畫面有多麼的不同,卻又沒辦法脫離別人遺留下的印章,這不全是因為我個人也剛好是因為我所處在的大環境非常喜歡這些印章。

攝影的工具包含,燈光(閃光燈、棚燈)、佈景(各種大小配件讓主題光線更美麗)、鏡頭(超廣、超望遠、大光圈、微踞、變焦)、相機(數位、底片、高速快門、大CCD)、其他(腳架、燈架、濾色片)等,這些工具為了就是讓拍出來的主題畫面更符合自己的需求,記憶卡中的照片檔案進入電腦之後可以利用PS調整曝光量、陰影強度、人造燈光、顏色過濾、假景深、裁圖、HDR,圖層合併等,接二連三的微調色粒分部後為了就是交給觀眾一幅最美麗的畫面(偏職業)。

假若想要真實的紀錄現場的原始畫面以及機器原本產生的顏色不想要修飾,我會認為很棒,假若您常常將這類照片放在網路上說JPG直出卻沒有明白指出使用的設備我會不知道你想要表達什麼,是一體成型的攝影功力還是...... 原汁原味的攝影家除了測試文章的需求外我認為實在不應該分享這類的照片,除非真的拍的還不賴,否則我認為這些用家沒有在照片上下功夫就任意丟上網路分享是藐視觀眾的一種行為,例如綜藝節目中的來賓都不化妝是否對不起主持人更別提節目想要長久做下去(特殊效果例外)。

從mobile01測試文章演化出來的不修圖、JPG直出觀念已經氾濫到整個網路並且有一些初學者已經引以為真,然後在敗入鏡頭發現為什麼大三元拍出來只有這種水準,或是怎麼自己沒辦法發揮5DII真正的實力....到頭來沒想到網路上許多大師級的照片早就對畫面下過功夫,事前打燈也好,事後並圖也好,鏡頭與機身的極限很快就會出現,真正的實力還自於對環境的觀感,與對美的堅持,如果硬是要畫地自限那是無法進入真正的攝影殿堂,自然只能不斷的將自己投影在攝影師三字上而無法進步。

攝影目的不外乎"紀錄"與"產出作品",一直以來後者被當作是一種虛偽的行為,因為大多數的畫面與主題中整個場景都是外在世界的,攝影者卻將畫面定格之後說這是他完成的作品,令人無法理解,而前後兩者都可以透過不同的方法來突顯主題,其中"紀錄"更衷於現場環境的真實分布,在完成一部畫面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此畫面的最終的目標是何處,如果只是自己的硬碟裡面,愛怎樣拍都沒人會有意見,如果是放在公眾網路上又得考慮子目標是機器測試、美景分享或是單純炫耀,依照不同的子目標就會需要不同的照片處理方法,這全部中最慘的因該是職業攝影者,必須符合客戶美感,提供上級要求的畫面,處理山高般的照片,商業攝影是殘酷的,但也是強韌的。

寫了那麼多總歸一句:攝影是一項目前科學無法歸類的學門,他太抽象卻又能快速得到結果,想要用文字敘述這門學問是不可能的。覺得腦袋重要的人遇到靈感瓶頸時是否堅持下去,覺得機器重要的人是否能夠有效應用其他相關的機器來提升畫面的品質與水準。每個人心中自有一把尺,這把尺只能在清澈透明中才可以看見他為小刻度的變化。

《好奇害死貓》 Curiosity Kills the Cat 2006



導演: 張一白 劇本: 霍昕

攝影:楊濤 錄音: 陳琛
作曲:Giorgio Moroder、Daniel Walker
出品: 中視廣聯 2006年11月

演員: 劉嘉玲 小宋佳 胡軍 廖凡 林園


這部電影是在有線電視台上面看到的,會停下來看完除了劇情安排的夠聰明外就是他畫面的構圖與色彩讓我目不轉睛,上一次有這種感覺是在看為愛朗讀的時候了,有幾個畫面雖然不成經典但是我個人卻非常喜歡,男主角站在房間裡看玫瑰聖經哪一幕,女主角卻用黑白處理,強烈的對比出劇情安排了女主角那時候的心情。除了運用鏡頭色彩來影響觀眾心理外就是這個劇本我覺得很棒,多層次的將主題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外給人許多不同的驚喜,卻又取捨得宜不乏張力。我很少看大陸導演拍的電影,但卻一直認為大陸電影都非常華美,比起台灣大陸攝影有一定的基本功力,與國外比較下其實有不同的特色與優式,這部電影也不例外,構圖是整部電影的重點,雖然有些場景限制但是已經運的非常理想,邊看邊驚呼我是不是要去大陸旅遊一下看看他們拍電影到底有多專業,與最近看過的[停車]相比較,[好奇]一片豐富太多了,很久沒有看完一部那麼令人享受的電影,這部片我非常推薦。

關渡橋 河畔美美

IMG_6130_2048

八里龍米路沿岸邊公園有許多腳踏車客享受夜騎的樂趣,但顯少預見其他好攝客與我一樣架在這裡曝光曝半天。我第一次看見這美麗的畫面是由在flickr上一位使用olympus e510的用家,那時候一直無法體會為什麼水面上的色彩可以如此的多樣且美麗,有機會到了現場第一眼並沒有看到這些倒印的色彩,但是長曝之後.....

關渡橋的夜景總是那麼雄偉,上星期六與宅友飄著綿綿細雨來到現場,只有預見為個同好但他沒架腳架,我與友人架好腳架之後同好已經離開,星期六日晚上會有發亮的遊艇來回河面,上面這張照片就是連續10個20秒曝光照片的並圖,攝影總要來點創意哪怕旁人看起來很無聊也要試試看,否則很難獲得意想不到的畫面。

此處是很安全的拍攝景點,也是全台北市最適合拍河面+橋景的地點,但我卻不知道這裡未來會不會像大稻埕與象山一樣成為沒有地方架腳架的熱鬧景點。曝了幾張,也用了contax 35-70mm拍了一些,我還是喜歡康家的味道... 如此老鏡頭卻還有一定的銳利程度且顏色很特別,很愛這棵老鏡頭。

拍不過引又前往GPS領航的彩虹橋,結果沒有找到卻拍到了麥帥橋,發現麥帥橋很精緻顏色也很漂亮,橋上的燈一曝之下變成星星,聯想到麥帥將軍的位階與星星,這是我第一次下雨天撐著傘夜拍,我認為可以準備繩子將雨傘綁在腳架上(風不大的話),如此可以提高雙手操作的方便性,另外傘緣也可以拿來搖黑卡,雖然界線不好拿捏但也有一定效果,畢竟夜拍動輒10秒20秒可以慢慢搖不至於傘搖到散掉。

IMG_6130_2048
IMG_6283_2048
IMG_6272_2048
IMG_6228_2048
IMG_6190_2048
IMG_6195_大小

Taipei 101 又一發


星期天晚上拿出去年拍的照片赫然發現這張動人的Taipei 101....

如何編導主題


這類作品需要蠻多道具的! 目前手頭僅有一些很不刻意的物品,
只好將就將就入鏡,而我想要傳達的內容是......

在我生命中有一個重要的體驗就是毒品可以招來靈感,而靈感可以創作類似作品的東西,也可以因此賺一點點錢,那幾顆螺絲是本來要裝扮骷髏頭用的牙齒象徵,香菸鋒利的削邊更有強烈的反對意式外,像日本竹子一樣擺設可以持續保持某種特殊的美感,整個構圖還算平衡也是為了不單純只為了表達幾樣東西的組合概念,這幅畫面有點像過去香菸陪伴遭透的心情,這是我第一部有許多前置作業的作品,希望能慢慢改進。

攝影因為人造而分兩類,編導攝影非常的做作,就因為他需要做作,那畫面並非真實卻很可能比真實發生的畫面還要真實,如同電視機一打開,幾乎所有的節目都是經過設計,就連discovery為了能夠長久生存演化出一套好像很真實的知性科學報導,人本性就是需要事件被放大,被渲染,被改良成可以吸收的東西,編導攝影我不敢說我踏進攝影更高的一步但我敢說更接近人們實際的需求,攝影不再是單純的紀錄畫面的發生,而是出現許多刻意的意念,讓畫面更有存在的價值,當然我並沒有貶低捕捉實際世界中經典畫面的價值,我只是提出在離開實際世界事件而自創事件時候因該具備的特性與個人認為的注意事項,刻意的程度是否只有人類的智慧才可以拿捏,否則google map拍出來的照片也可以算是作品了,請愛做作的與不愛做作的攝影家們可以好好思考此問題。

Staged Photography 的啟發



編導攝影(Staged Photography)與業餘攝影有南天北地之差,職業商業攝影的畫面在拍攝前必須經過許多前置作業,常看到一些照片與MV呈現的感覺非常部自然,視覺效果非常濃烈,與現實生活中見到畫面有著極大落差,過去我一直無法定義這類照片如何用文字表現,並稱這樣的畫面叫做會說話的照片,後來才發現此類的照片是出自於Staged photography (編導攝影)。

何謂編導攝影?在拍攝之前布置好主題、場景、燈光、姿勢等,讓現實環境經過人工修飾,過度的使用人造行為有機會將主題強烈的表現出來,此種攝影陣仗很大,舉的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假設您今天想要拍攝您新買的時尚手機,一般情況下必須要有攝影棚,多盞燈光,柔光照,描圖紙,配的小配件,如果可以找到MD來會更棒,這一切的準備都是為了最後呈現的畫面中來點綴那支手機的存在,表現質感也好,時尚感也好,科技感也好,用許多表現方法無法靠後制修圖完成只好在拍攝前做許多前制動作,例如拍之前流行拍攝水面上水滴彈起也類似編導攝影。

在書中看到作品比上述更為強烈,用雞蛋蠟燭餐巾紙組合來影射男性生殖器官,用青椒與特定的光線來描繪女性身彩的線條沒感,另外還有替狗穿鞋,人模仿狗等一些非常抽象的導引,讓人看不太懂編導攝影真正濃烈的地方原來不適合大眾。總歸一句話編導攝影是前置作業中一門有趣的拍攝方法,可以獲得許多刻意的攝影作品,也是攝影人因該體驗的。

對於編導攝影前製動作有興趣的網友,我最近會努力的運用一些生活上的小東西來嘗試看看,歡迎您也一同加入,假設您有興趣的話。

IMG_5976B_2048
IMG_5544Ob